豆瓣7.6分预测票房2.4亿,刘德华《焚城》为何卖不动? Loading...
资讯  2024-11-08

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焚城》豆瓣得分7.6分,放在华语商业片里算年度佳作了,但它不卖座,上映七天票房1.3亿元,猫眼专业版预测其最终总票房可能落在2.4亿元左右,投资方能拿到约8000万元的分账。

这部电影是港片里的头部大制作,由阿里影业、安乐影片、中影、复星影业出品,曾参与过《卧虎藏龙》《英雄》《寒战》《西游·降魔篇》《捉妖记》等大片的香港名监制江志强操盘,刘德华、白宇、莫文蔚主演,8000万分账很难做到回本,更别想赚钱了。

《焚城》的问题在于,它既没有做到像国产片一样抓住内地观众的情绪,也没做到港味十足,就像今年其他很多不卖座的港片一样,因为既要又要,不够极致,缺少对观众的吸引力。

虎头蛇尾

《焚城》的灵感来自《时代周刊》的一篇报道,一位美国环保专家将100个追踪器放在计划销毁的电子垃圾中,想看看这些垃圾是否会按规定销毁。10个月后,100个追踪器大部分竟然都还在发出信号,且有80%的信号来自香港。原来,一些不法商人偷偷将这些“洋垃圾”拆解后卖到东南亚,香港是最重要的中转站。

电影讲的就是堆放在香港某垃圾厂的电子洋垃圾中存在辐射污染物,出现全城人可能丧命的巨大危机后,政府部门、环保专家、消防员们是如何应对,最终拯救香港的。

《焚城》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选题,虽然开头交代了这是虚构的故事,但它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当下性,能引发观众内心的危机感,起到警示和公共教育的作用。

在拍法上,电影设置了两条线同时在推进,一边是消防员舍命救援,另一边是指挥部决策层之间的博弈和斗争,这背后,是逐利冷血的商人,以及他之所以能如此得势的制度漏洞和保护伞。

在政府指挥部这条线上,刘德华饰演的环保专家范伟立和莫文蔚饰演的代理特首Cecilia分别站在专业立场和权责立场,一个关心的是如何高效解决问题,人命优先,一个关心的是政府形象和责任承担,规则和官位优先,两者产生了对立,因此让文戏变得好看,有了和灾难、危机匹配的节奏感。

范伟立这个核心人物的塑造是可信的,他曾经为官,正是他的激进政策,导致了上一次灾难,他的消防员妻子在火灾中丧生,他后来成为研究环保的专家,参与第二次危机的应对,跟Cecilia势均力敌地争斗,动机和逻辑是足够的。

Cecilia这个人物也做到了相对不那么扁平,她作为代理特首,在规则之内权衡利弊来做决策,有冷血无情的一面,同时也有人性的一面,得知辐射不可控后第一时间偷偷给老公打电话,暗示他带孩子离开。

遗憾的是,这个本来站在反面的人物的塑造也就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她没法彻底黑化,最终得洗白。她老公和奸商的勾当她可以不知情,反派只能是富商,推倒富商盖在垃圾场山顶上的豪宅,变成了解决之道,这样的戏剧性处理让电影的现实感大打折扣,“不是天灾是人祸”这个主题也因此失去了一些讽刺和批判的力度,不够钻心刺骨。

港味不足

相比决策层对抗这条线,消防员这条线的人物塑造就要弱一些。

电影重在交代他们的家庭关系和情感关系。白宇饰演的黎杰峰是范伟立的小舅子,因为姐姐的牺牲,他一直在怪罪自己,怪罪范伟立,没法放下。黎杰峰和王丹妮饰演的陈美恩既是同事也是恋人,灾难前,他已经准备好了向她求婚。

其他消防队员有马上要退休的,有刚来没多久的,有妻子已孕将要当爸爸的。

不管他们各自的情况如何,面对已知的灾难,做选择时都没有畏惧和胆怯,也没有私心,为救灾难现场的陌生人,为救队员,为救全城百姓,舍小我为大我,视死如归,毫不退缩。

最后的紧急时刻,黎杰峰拿全部人的性命做赌注去救一个队友,而这个处在辐射区的队友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结尾高潮处,他又跳下车去救人,拉电线,引爆炸药,几人一起成了牺牲品,也成了英雄。

几位女性消防员都是偏功能性的角色,她们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增加几位男消防员牺牲的悲情,为情感线服务。

《焚城》有一个能跟当下关联的现实题材,想表达的是比天灾更可怕的人祸,起势很好,可到了最后,还是绕过了核心矛盾,试图以大无畏牺牲的煽情主旋律来感动观众,落了俗套。

跟国产片比,让内地观众共情、感动并不是港片的强项,可很多港片,却偏偏或被动或主动地在往这个方向靠,最后变得煽情有余而港味不足。

看港片,观众更期待的是国产片里没有的“尺度”,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是纯正的港味。

过去几年卖的还不错的港片,《杀破狼2》《寒战2》《无双》《扫毒2》《拆弹专家2》《怒火·重案》《神探大战》《九龙城寨之围城》,包括香港导演黄精甫执导的《周处除三害》,无不是在港味上做到了某方面的极致。

而港片,如果是偏高的投资,从项目立项之初就不得不考虑内地市场,需要引入内地资方合拍,变成大的合拍项目后,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既要有特色,又要规避风险,保证安全上映,在这个基础上做到既要又要,确实不容易。

近几年越来越多且成绩不错的环东南亚宇宙电影如《误杀》《误杀2》《消失的她》《默杀》《怒潮》,享受的也是题材、类型上的尺度红利,这本来应该是港片的市场。

在这种两难中,卖不动的港片,必须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