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不休,《美国内战》是“寓言”还是“预言”? Loading...
资讯  2024-06-08

定档6月7日上映的电影《美国内战》,该电影运用了反乌托邦的幻想手法,虚构了得州和加州脱离联邦并向华盛顿进攻,美国因此爆发内战的背景,在这种设定之下四位记者组成了小分队设法穿越战线去采访总统。

《今日影评》特别邀请到了在美国生活过六年的时事评论员王健和参与过重大事件及重大灾难新闻报道的影评人马戎戎,与两位记者出身的嘉宾探讨这部引发巨大讨论的《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硝烟四起

《华盛顿邮报》曾报道“近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显然支持某种形式的脱离联邦或者是按州界分裂国家”,媒体《好莱坞报道者》也指出“我们正接近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选举年之一”,这种气氛似乎为《美国内战》的上映创造出了理想的氛围,两位嘉宾又是如何看待该片展现出来的美国社会的撕扯和分裂呢?

王健:影片虽然叫《美国内战》,但事实上它展示的不是内战。

王健认为,影片更多的讲述的战地记者的成长以及他们的采访之旅,并没有从人物的身上去反射内战究竟怎么样,以及为什么会打内战。

马戎戎:我希望大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要抱着一种自大的封闭的心态去看。

而马戎戎却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导演真正的反战意图,包括对美国当下社会问题的展示,它更多的是通过电影的手段去表达的,而并不是以一个政论的方式去表达的。

马戎戎觉得,加兰拍的《美国内战》,更多的并不是要对美国社会做一个指南,也不是想要告诉美国社会内战要怎么打,他更多的是借用这样的一个题材来表达他一贯的主题——在非常规的状态下,人性的阴暗面可以到什么程度。

王健:但《美国内战》真的是需要非常厚重地把握现实、把握历史才能拍得了!

对此王健有不同的态度,他认为影片需要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作为影片顾问才能让情节内容更加的经得起推敲,从目前的影片情况来看,美国总统是海陆空三军的总司令,但电影中的反叛军长驱直入白宫拿下总统,中间没有看到正规军有任何像样的抵抗,这一点令人感到费解。

除此之外,美国民众是合法持枪的,但这部影片当中表现的现实社会没那么残酷,也没有那么有冲击力,所以这也令人略感失望的地方。

战地记者的生死之旅

作为都曾经从事过新闻采编的工作的两位嘉宾,从内部视角上面来看的话,他们如何看待《美国内战》刻画的新闻工作者形象?

马戎戎:这部电影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以及新闻工作者的感情创伤都有非常正确和客观的描述。

马戎戎提出,影片里有非常多对于新闻界原则的探讨,如片中的女记者问她的摄影师搭档,“如果现在我中枪倒下,你第一时间是会拍下这个瞬间还是来救我”,这个问题直指就是新闻摄影师在紧急时刻,是人性占上风还是工作占上风?当然电影最后给出一个很圆满的回答。

王健:我做了将近三十年的记者了,我感觉他们的表演来讲没能把我带到情境中来。

但王健却并没有这样的感受,他觉得影片中的几个人像是在一场悠长的旅行中接受洗礼,就像是《金色池塘》中的老太老奶生活,寻找心灵慰藉的一种状态,所以让他没能进入到电影的情景中。

并且,王健提出他身边的记者和电影中人物刻画的确实有很多的不一样,例如他曾问过前往地震灾区的女记者:“如果有条件,你最想干什么,她说我最想洗一个头”,这种回答是才是真实的,触动人心灵的,但是整个电影中恰恰少了这种让人震撼的意想不到的细节。

到底值不值得一看?

激烈讨论之后,听听看两位嘉宾对于《美国内战》的评分,以及会不会推荐《美国内战》这部电影呢?

马戎戎:8.5分,值得推荐,直观地展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困境。

满分10分,马戎戎打到了8.5分:“我非常能够共情影片中那个叫做Lee的女记者,当我看到这个记者小分队驾着一辆车穿越美国,去达成自己任务的时候,会让我联想起之前所经历的采访和报道。”

她同时也表态:“我对这种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去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叙事角度是非常感同身受的,我会向朋友来推荐这部影片,希望身边的朋友能够对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以及他们的困境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王健:6分,不太推荐,与期待的现实题材影片落差太大。

而对于王健来说,只能给到6分的分数:“我们都知道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内战,可以说当时那场内战对于推动美国民族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两党之间、白宫和国会之间、包括不同种族之间、不同州之间斗得你死我活,在这个时候导演拍了一部名为‘内战’的片子,展现仅是几个记者产生的职业内心当中的变化,跟我期待的影片主题确实有巨大的落差,如果是期待看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的话,我不会向朋友推荐。”